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性相近,习相远注释标题最初发表于2016年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作家、翻译家、批评家高端论坛’。
时间:二〇一六年十一月二十六日
地点:广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几十年前,我是一个初中生,遇上“文革”中全国学校的停课,所有的图书馆也一关了之。但学生们的阅读兴趣仍难以遏止。有一天,在空荡荡的校园里,我和几个同学爬墙上梁,摸到校图书馆的上方,破开天花板,当了一回偷书贼。一大包偷走的图书中,有一本叫《红与黑》。
红与黑?是红道与黑道的血拼吗?是一个关于革命与反革命两条路线的斗争故事吗?我后来才知道,这是一本法国小说,与革命和路线八竿子打不着,却居然有令孩子们惊心动魄的爱情与性。从那时起,在我所在的城市,不少图书馆窃案频发,大批印刷物被学生们偷出,进入了民间“黑书”市场,其中包括巴尔扎克、维克多·雨果、莫泊桑、大仲马、小仲马、梅里美、莫里哀、罗曼·罗兰、卢梭、左拉、福楼拜、波德莱尔、兰波、伏尔泰、乔治·桑乃至拉伯雷的作品……这个长长的名单足以证明,法国文学即便在“文革”前的红色中国也蔚为大观。傅雷、王道乾、李健吾、郑克鲁等翻译家的手笔脍炙人口,给读者们展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文学异域,以致当时任何一位文青——哪怕是红卫兵,若说不出《九三年》或《卡尔曼》,都不大好意思在圈子里混。
遥远的法国与中国似有不解之缘。早在一八九八年,由林纾主译的小仲马《巴黎茶花女遗事》,就是第一本进入国门的西方小说。林纾一生并不懂外文,靠助手口译才得以完成一百多部译作。可以想象,那一代人的破冰之举艰苦卓绝。中文是一种表意文字。包括法文在内的西文是一种表音文字。双方基质大异,长期绝缘,凝聚其中的生活经验被一万多公里的距离所分隔,被数千年的不同历史所分别塑造,要实现一种全口径对接实在太难。林纾的一些译句就曾引起争议:“拂袖而去”,欧洲人没有长衫大袖,如何“拂”?“挑灯夜读”,欧洲人不怎么用油灯,如何“挑”?“抓住我的手使劲摇摆”,这一类让后人摸不着头脑的硬译,与其说是出于对原文的误解,更像是文化差异所造成的寻常事故——中国人从无握手这种礼仪,看不懂两手相接“使劲摇摆”大概也情有可原。
在更抽象、更精微的词意层面,中文里的“道”怎么译?英文里的being(是,在,存在,生命等)怎么译?哪位译者对这一类词语不是望而生畏,直到把自己折腾得抓狂?后来,《马赛曲》《国际歌》在中国山地红军那里得到广泛教唱,正像毛泽东“造反有理”的语录在更后来的法国“红五月”学生运动中引人注目——二十世纪全球化进程中的这激情一幕令人惊异。中法两个民族之间,文化性格的近似值明显偏高,堪称一奇。然而后人不难看出,全球化不等于全球同质化。激情一幕终究没有持续太久。究其原因,双方革命者的相互认同,自有文化、历史、社会等方面的深刻原因;而他们之间的相互误解,同样受限于双方在文化、历史、社会等方面的深刻差异。
《三字经》是中国民间妇孺皆知的启蒙读物。其开篇第二句就是“性相近,习相远”,源于两千多年前孔子的《论语》。有一次我访问印度某大学,应主人的要求解释这一句,曾将其英译为peoplearesimilarinnature,butdiverseinculture。即“人们在自然本性上相似,在文化上却多样”。当时我深深震撼和折服于文化先贤这一对人性最重要、最深刻、最精辟的描写,相信即便在全球化时代,这一简洁表达也仍然颠扑不破。就像我后来在一篇文章里所理解的:“人都只有一条命,都只有一个脑袋一个生殖器以及手足四肢,而这一切无论中西并无二致。由此而产生的文化断不会差异到哪里去的。”比如,“勇敢一类美德而不是懦弱一类丑态,在任何一种文化传统里都受到肯定和敬重,没有什么差异可言”。但“在另一方面,人当然也有种族和性别的生理所属,还离不开阶级、行业、社区、国家、地理、历史的种种生存环境,而这一切从古至今都殊分有异,由此产生的文化却实在共同不到哪里去的”。
在这里,“同”和“异”的交织,或说“相近”和“相远”的两重性,决定了文学上可译和不可译的并行不悖,对于文化交流既构成了永恒的动力,也构成了永恒的障碍。眼下,从动漫到立交桥,从快餐到流行音乐,很多文化现象都呈现出更多的全球化风格,相似甚至雷同的面目屡见不鲜,包括有人争相把肤色做白和把头发染黄。即便如此,全球化仍然只是一种全球的“杂种”化,若往细里看,往深里看,这一种“杂”和那一种“杂”,经常杂得不一样,并非那么整齐划一。
比如堕胎、同性恋等议题的敏感性和严重性,差不多是基督教的伴生物,作为特殊的西方文化品种,让中国人不大看得懂。只有当中国读者了解到基督教对同性恋的严厉压制,包括历史上公开动用死刑的迫害,才可能少一些大惊小怪。美国某机构一九九九年评选出《全球同志小说一百强》里无一中国作品,不是因为中国没有同性恋,或缺少相应的文学表现,而是中国对这种行为虽不乏偏见,却缺少基督教的背景,缺少足够的全方位高压强度,相关的逆反也就很难积蓄出巨大能量。从某种意义上说,欧洲历史上揪心的病亡率和低生育率,与中国“人满为患”的国情迥异,则可能构成了这一文化差异后面更为隐秘的物质条件。
同样,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养一方文学。现代西方人多见社会组织的多元化,对中国式的“官本位”生活经验较为陌生,因此对中国长盛不衰的“官场小说”也不易找到感觉。不论是着眼正面的“改革小说”,还是着眼负面的“反腐小说”,这些读物大多以神秘的官场内幕、紧张的权斗情节、个人的传奇色彩、强烈的世俗关切,汇聚大众的注意力,满足读者的好奇心,有效拉升相关的发行量,甚至持续占据各种书店的畅销书架——在西方的同类书架,这些读物的替代品通常不过是一些警匪、侦探的故事。
由此可见,不同文明之间可通又不得尽通,“习相远”仍是一种持续的制约。无论全球化潮流如何覆盖,歌德所提倡的“世界文学”仍会短斤少两,表里有别,亦有亦无。受制于传统和现实的各自引力,全球文化产出并不能一一对齐,包括各种衰减或放大机制、诱发或屏蔽机制、幻化或扭曲机制,总是会隐伏在文明的纵深,造成不同文化之间某些兴奋点和理解力的错位,造成各种对外文化误读,使人类一次次再度面临精神裂痕。
当然,人们大概不必过于沮丧。事实上,若无统一的标尺,世人就无法测出谁高谁低。若无相同的视觉神经,世人也没法区分你黑我白。这话的意思是,人类对真善美的基本价值认同,作为区分差异的“标尺”和“神经”,一开始就是四海同理天下共约的,一开始就是天生天然“全球化”的——哪怕世界上从无道路、海船、互联网一类交流工具。换句话说,“性相近”构成了辨识“习相远”的前提。林纾甚至认为:“欧洲小说与中国古文义法完全相通。”这种惊人判断至少也说对了一半,否则我们就没法解释翻译的强大动力为何源源不断,没法解释每一种文化对异质文化从来并不缺乏兼容性。作为这种说法的新近证明之一,是出版商业化及其相关质疑正成为当下遍及全球的议题,也几乎是天然“全球化”的——那种商业化,以疯狂逐利为普遍特征,正在支持一种低俗、弱智、势利、虚情假意的比赛,拉出了一道明显的文明下行线,于是独立变成冷漠,怀疑变成虚无,自由变成轻狂,狗血再狗血成了不少文化奸商的吸金利器,几乎印证了半个多世纪前葡萄牙作家佩索阿的警告:“在现代生活中……正确的生活和成功,是争得一个人进入疯人院所需要的同等资格:不道德、轻度狂躁以及思考的无能。”(见《惶然录》,一九九一年英译版)当下宗教之间、族群之间、政派之间、发展模式之间常见的偏执敌意,总是离不开这一类垃圾文化的兴风作浪,比如国人纷纷唾弃却层出不穷的抗日“神剧”,其最大的危害,只能是增加中国受众对日本的厌恶,同时增加日本受众对中国的厌恶。这肯定是军国主义亡灵最为高兴的结果。
不同程度和五花八门的“神剧”化,无论是夸张自我还是社会,无论是折腾恋情还是科幻,作为文化工业的必然产物,正在侵蚀文明根基。这是一个全球性困境。我的很多同行对此都表现出忧虑、困惑、自省以及顽强抗争。毫无疑问,他们当中既有中国人,也有法国人、德国人、韩国人、印度人、阿拉伯人……在这一刻,他们以不约而同的表情和劳作,实现了全球化时代不约而同的精神聚集。
在这一刻,肤色、语种、习俗等都不太重要了,他们也许可以说:
今夜我们都是人。
这个世界有男人和女人,富人和穷人,中国人和法国人,如此等等。但还有一种重要的区分标准:有心肝的人和没心肝的人。这种区别可能比地缘性的文化区别更为重要,也更加难办。
网游之神话降临 尸冷街:无面屠夫 败家子的逍遥人生 退休大佬在豪门兴风作浪 郎君入洞来 校草是女生:捡个男神宠回家 成为女主的n种方法(反转虐,慎入) 花间大妖孽 当有读心术之后 易中天中华经典故事 无声之雪 桃运小兽医 你是我的命中注定 傅总的独宠小前台 娘子,别跑(百合abo) 一挽情深 惹火甜妻:吻安,墨先生 写给一个奥兰人 和对面傻子在偷情(1v1) 步步逼婚:萌妻归来
重生过去畅想未来梦幻现实,再塑传奇人生!如果您喜欢大戏骨,别忘记分享给朋友...
上一世,她被他恩将仇报,乱棍打死。重活一世,你们要在台上演戏,我便在台下捧场!陪你们唱一出骨肉分离家破人亡!如果您喜欢侯门妇惨死下堂,重生后大杀四方,别忘记分享给朋友...
星海漫游,时空穿梭,机械科技,目标是未知的星辰大海!如果您喜欢游荡在美漫的灰烬,别忘记分享给朋友...
星海漫游,时空穿梭,机械科技,目标是未知的星辰大海!如果您喜欢舰娘之红色血统,别忘记分享给朋友...
我向年轻人贩卖焦虑,他们称我为人生灯塔我向富婆贩卖焦虑,她们认为我是比柳永还要懂女人的妇女之友我向仕宦者贩卖焦虑,他们认为我是个有远见的人我向帝皇贩卖焦虑,他们称我是忧国忧民的仁人志士奋不顾身的谏言者以及智者其实,我一开始不过就是想制造一些焦虑,以此谋取点好处罢了。只是没有想到的是,在贩卖焦虑的过程中,我成了大宋首富大宋开宗立派的词人,大宋朝的守护者大宋皇帝宋神宗赵顼最亲密的战友苏轼的救世主王安石的拯救者辽国贵族最惧怕的毁灭者其实我想说的是,我不是针对谁,在座的诸位全都是韭菜!如果您喜欢我在大宋贩卖焦虑,别忘记分享给朋友...
这辈子只要你一个人。这是当年江潼亲口对林七说的。如今虽已时过境迁,物是人非,但是江潼永远都是林七心中的白月光。然而兜兜转转,直到再次相遇。林七才发现,原来这些年,真的只有她一个人在念念不忘。只是她不知道的是,江潼一直都在信守承诺,等她释怀,等她回来!...